第十二章 治疗其它类型神经障碍的药物

第一节 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

抑郁使用抗抑郁药物,躁郁使用心境稳定剂。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

● 作用机理尚不明确
● 锂盐使用安全范围较窄,过量使用易产生毒性。

可能的机制

1、抑制多巴胺信号传导
2、抑制肌醇磷酸酶,减少IP3和PIP2的合成
3、降低NMDA受体活性
4、增加GABA受体活性

第二节 抗焦虑药物

自觉恐惧、紧张、忧虑、心悸、出冷汗、震颤、睡眠障碍。

常试用镇静催眠且减轻焦虑感的药物。

● 丁螺酮:5-HT1A受体激动剂。该受体位于5-HT能神经元前膜,激动时可抑制5-HT的释放。

第三节 抗精神分裂药物

● 严重精神疾病,多发于青壮年。
● 表现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 临床上的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妄想、幻觉、情感混乱、联想散漫、怪诞表现、敌对性等。 冷漠、无欲望、失语等。

●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第一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1、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通路:神经分裂阳性症状有关。
2、中脑-皮质多巴胺能通路:阴性症状有关。

阻断多巴胺D2受体 氯丙嗪、舒必利、氟哌啶醇、奋乃静等。

二、第二代抗精神分裂药物

阻断D2受体与5-HT2A受体,根据对5-HT2A受体/D2受体拮抗作用的比例最小为目标的药物研发。

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奇拉西酮、喹硫平等。

第四节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

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区域神经退行性变性甚至缺失而产生的疾病总称。

1、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姿势调节障碍等运动障碍,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睡眠异常等非运动性障碍。病因不清。

2、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智力减退、情感和行为异常、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老年痴呆,病因不清。

3、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HD)

● 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 中年发病,身体运动不协调,表现为舞蹈样动作。
● 病情发展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
● 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


尚无法治疗

4、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 运动神经元病。
● 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无力和萎缩。
● 病因不明。
● 假说:神经毒性物质累积造成神经元损伤;自由基使神经元膜受损;神经生长因子缺乏导致神经元无法生长、发育。


无法治疗

二、抗帕金森病药物

药物仅对神经元丢失作功能性的补偿,不能逆转疾病的进程。
病理特征
● 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
● 路易小体 (Lewy body) 出现。 α-突触核蛋白聚化形成,PD脑内的标志物。
● 纹状体神经末梢的退化。

1、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衡假说

(1)DA能神经元由黑质到达纹状体,并与GABA能神经元形成突触。
(2)DA对GABA能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
(3)尾核中胆碱能神经元对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产生兴奋作用。
(4)DA与Ach相互对抗,处于动态平衡,共同调节运动功能。
(5)PD由于DA合成变少,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功能减弱。
(6)胆碱能神经功能占优势,出现肌张力增高等PD症状。

2、抗帕金森病药物

目前药物以重新平衡多巴胺-胆碱能神经功能为主。
● 拟多巴胺类药:多巴胺前体药、多巴胺受体激动药、MAO-B抑制药、COMT抑制药。
● 中枢胆碱受体阻断药。

● 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 左旋多巴降解抑制药:卡比多巴、苄丝肼。
● D2受体激动药:罗匹尼罗、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等。

MAO: 单胺氧化酶,降解多巴胺。A主要分布肠道,而B分布中枢。
COMT: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降解DA。

● 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
● COMT抑制剂:恩地卡朋、托卡朋。
● MAChR阻断药:苯海索。

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1、病理

● 脑组织萎缩,神经元脱失。
● 病理特征:老人斑沉积(β-淀粉样蛋白) 与神经元纤维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形成。

2、假说

(1)胆碱能神经损伤假说:最早的假说,早期的大部药物建立在此基础上。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假说: β-淀粉样蛋白导致谷氨酸能神经系统过度激活,释放大量谷氨酸,激活NMDA受体。引起细胞内钙离子过多,突触可塑性下降,神经元死亡。
(3)β-淀粉样蛋白假说: β-淀粉样蛋白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死亡,进而AD的发生。
(4)Tau假说:神经微管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失去结合微管的能力,集聚形成神经纤维纠结,轴突运输异常,细胞凋亡。

3、药物

尚无针对AD病因的药物。
(1)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丁等。
(2)NMDA受体拮抗药:美金刚等。

本章小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

抗帕金森病药物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