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药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 抗抑郁药物
第一节 抑郁症 (depression)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低、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性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症。
![]() |
![]() |
原因
心理 ( 自卑、自责、悲观、消极)
社会 (情感创伤和压力:家庭、工作、环境)
日常行为 (饮食、休息、运动)
疾病与药物
遗传
核心症状
1. 抑郁心境 (心境不佳、苦恼忧伤、悲观绝望)
(1) 晨重暮轻
(2) 伴随焦虑不安、坐卧不宁、紧张、恐惧、情绪不稳、易激怒
2. 兴趣丧失 (毫无乐趣)
(1) 高兴的事不高兴,悲伤的事不悲伤
(2) 丧失对快乐、高兴、乐趣的体验
3. 精力减退
(1) 常感头与躯体疼痛、疲乏无力、力不从心
(2) 常为完不成任务而自责
4. 自我评价低
(1) 认为是失败者,令人失望
(2) 内疚感
![]() |
![]() |
5. 精神运动迟滞
(1) 思维缓慢、联想困难
(2) 反应迟钝、交谈困难
6. 自杀观念与行为(最危险症状)
(1) 感到活着没意思
(2) 自杀计划
7. 昼夜节律改变
(1) 晨重夜轻、判若两人
(2) 节律改变是抑郁的典型症状(50%)
8. 睡眠障碍(80%)
(1) 早醒、屡睡屡醒、入睡困难
(2) 多梦、噩梦
9. 食欲下降 (70-80%)
(1) 食欲下降
(2) 体重减轻
第二节 抑郁症的诊断学
一、抑郁症的诊断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核心症状的4项至少持续两周
《国际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协会抑郁症诊断标准及程度判断》
二、抑郁症鉴别诊断
1. 身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
2. 精神物质所致的抑郁症(酗酒或吸毒史)
3. 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
(1) 主客观是否统一?幻觉、妄想
(2) 认知、情绪、行为与心理活动是否一致?
(3) 人格是否发生变化?
(4) 是否有自知力?
4. 老年抑郁与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AD)
(1) 认知功能不同。抑郁在足够时间内,能给出正确答案;老年痴呆的答案是错误的
(2) 抑郁,昼重夜轻;痴呆,持续的
(3) 人格与自知力的变化 (自私、固执、不修边幅、收集破烂)
5. 抑郁与焦虑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
广泛性焦虑 (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为主)心烦意乱,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伴有头晕、多汗、震颤、手足麻木、肠胃不适
惊恐障碍 (反复的惊恐发作)心悸、胸闷、气急、惊叫、呼救
抑郁与焦虑
(1) 两者常并存 (33-95%)
(2) 抑郁优先诊断原则
(3) 鉴别:
A
抑郁 | 焦虑 |
---|---|
抑郁无年龄限制 | 焦虑首发年龄在18-35岁,平均27 |
B
抑郁 | 焦虑 |
---|---|
对家人和朋友冷淡 | 正常 |
早醒 | 入睡困难 |
不怕突然的人际接触 | 相反 |
6. 抑郁与躁郁
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时,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交替发生。
(1) 抑郁的10%为躁郁
(2) 抑郁使用抗抑郁药物、躁郁使用心境稳定剂
7. 抑郁与神经衰弱
(1) 神经衰弱:失眠、易疲劳、能力下降,但有自知力,积极要求治疗
(2) 抑郁:情绪低落、感情平淡、自责自罪
8. 女性抑郁症
(1) 女性较男性容易患上抑郁症
(2) 主要原因为女性生理结构。结婚、怀孕、生育等过程产生生理上的变化,特别是女性激素的变化,带来的压力
(3) 心情郁闷、意志力消沉、对生活无希望、情绪低落、忧伤、难过、不愿社交和说话等
(4) 产后抑郁与更年期抑郁
第三节 抑郁症的分类
1. 重度抑郁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大部分时间都感到难过并且会影响日常生活。药物、ECT (电休克治疗)、rTMS (重复性颅磁刺激)
2. 持续性抑郁症 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PDD)
抑郁症持续了2年或更长时间。药物、心理治疗
3. 躁郁 Bipolar Disorder (Manic Depression)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稳定剂,例如锂
4. 季节性情绪失调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
通常在冬季、日子短、阳光少;在 春季和夏季消失。药物与光疗。
5. 精神抑郁症 Psychotic Depression
幻觉、妄想、偏执狂。药物、ECT
6. 产后抑郁症 Peripartum (Postpartum) Depression
生育后几周和几个月。药物
7. 经前烦躁症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
情绪波动、易怒、焦虑、疲劳、食欲或睡眠习惯改变、不知所措的感觉。药物与心理治疗
8. “情境”抑郁、压力反应综合症” ‘Situational’ Depression
生活中的压力事件,例如家庭死亡、离婚或失业,感到沮丧。心理疗法
9. 非典型抑郁症 Atypical Depression
食欲增加、睡得比平常多、手臂和腿部感到沉重、对批评过于敏感。药物与心理治疗
第四节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
1. 单胺假说
Serotonin (5-羟色胺,5-HT)
Dopamine (多巴胺,DA)
Nor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NE)
5-HT: 情绪、焦虑、易怒、强迫性、冲动、睡眠、食欲、性欲
NE:情绪、焦虑、易怒、注意力、能量、 警觉、警惕
DA: 情绪、注意力、快感、奖赏、成瘾、食欲、性欲
单胺假说:中枢神经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下降(5-HT and NE)
2.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假说
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组成,其中下丘脑是情绪节律变化调节中枢。
调节通路:
应激—下丘脑—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CRH—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醇—HPA负反馈调节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假说
A. 皮质醇分泌存在昼夜分泌节律,晨高夜低
B. 抑郁患者存在HPA功能亢进,表现为CRH分泌增高,血液中皮质醇浓度升高
3. BDN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假说
应激—BDNF表达降低—神经活动下降—神经元凋亡与萎缩—抑郁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4. Glutamate (谷氨酸)信号通路假说
抑制型神经元 (GABA)
兴奋型神经元 (Glu)
GluR(谷氨酸受体): NMDA, AMPA—BDNF的释放—神经可塑性
第五节 抑郁症的治疗
1. 治疗原则
(1) 明确诊断
(2) 严重程度
(3) 发病原因
(4) 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分类
(1) 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
行为治疗
家庭治疗
人际关系治疗
心理分析治疗
(2) 电痉挛治疗 (ECT)
药物治疗无效重症抑郁且有自伤、自杀倾向。
适当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意识短时丧失、皮层脑电发放、抽搐。
(3)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全球市场规模年超200亿美元。我国前年抗抑郁药物市场约85亿元,药物均为外国品牌。将来有望达年200亿元。
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ants
抑郁症神经生物学基础与药物研发
第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发现 (1950年代)
药物、药理——抑郁症神经生物学发展
![]() |
![]() |
graph TD A[单胺假说] e1@--> B[确立抗抑郁药物靶点] e1@{ animate: true } B e2@--> C[单胺氧化酶(MAO)] e2@{ animate: true } C e3@--> 单胺再摄取蛋白 e3@{ animate: true } D(5-羟色胺转运体(SERT)<br>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br>多巴胺转运体(DAT)) e4@--> E[保持单胺神经递质水平低下] e4@{ animate: true } E e5@--> F[单胺转运体的抑制剂] e5@{ animate: true } E e6@--> G[情绪以及其它感知的基点 <br>喜怒哀乐] e6@{ animate: true } subgraph 单胺再摄取蛋白 D end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
单胺转运体抑制剂
![]() |
第一代抗抑郁药物 (1950-1980), 副作用大
第二代抗抑郁药物 (1980年代)
SSRI: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NRI: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DRI: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SNRI: 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DRI: 5-羟色胺及多巴胺再摄取制剂
DNRI: 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TRI: 单胺再摄取抑制剂
特异性高、选择性强的抗抑郁药物
1980 – 至今,广泛使用,但是
(1) 低于50%抑郁患者, 抑郁症状能够得到缓解。
(2) 严重的副作用 (性功能障碍,泌尿和心血管疾病)。
(3) 大多数抑郁患者服用药物数周或数月后才显示出治疗效果。
(4) 停止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在三年内复发。
抗抑郁药物均基于60年前的理论所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1990-2018)
graph LR A[HPA轴假说<br>BDNF假说] e1@--> B[新的靶点] e1@{ animate: true } B e2@--> C[新药 X] e2@{ animate: true }
A 众多靶蛋白在大脑和周围组织广泛表达并发挥多种生理作用,以这些靶点为目标药物,增加神经毒性。
B 抑郁是多因素和多基因综合征,其中症状可能因患者而异。找不到特定的、可以诱发或终止所有抑郁症的基因。
C 单一基因疾病的药物研发很成功,但对多因素和多基因疾病的效果较差。
2019年,抗抑郁药物研发新的里程碑
2019年3月,快速抗抑郁药物,SPRAVATO (esketamine),在美国上市。对基于单胺假说药物无效、重症抑郁患者
快速抗抑郁药物
Ketamine (氯胺酮): K粉 (用作麻醉剂、毒品)
A 神经毒性大,易成瘾
B 不易连续或长期使用
C 药效仅维持1周左右
产后抑郁症新型药物
2019年3月,治疗产后抑郁的药物,Zulresso (brexanolone,别孕烯醇酮) 获批上市
![]() |
Allopregnanolone:别孕烯醇酮
GABA: γ-氨基丁酸 GABAA receptor: : γ-氨基丁酸受体 ![]() |
产后抑郁症 Postpartum Depression
![]() ![]() |
本章小节
1、抗抑郁药物主要靶标以及作用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