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药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 药效学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靶点
1、常见的药物靶点
● 受体
● 离子通道
● 转运体
● 酶
● 功能蛋白 (信号蛋白与转录因子)
● 结构蛋白 (微管蛋白)
● 基因
2、药物的作用
● 药物化学分子与靶点作用产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的变化。
● 改变信号传导、代谢、蛋白表达与功能、电活动等。
● 生物学效应。
● OFF-TARGET作用
3、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用药量大或时间长,产生中毒反应。
(2)过敏反应:免疫反应引起的生理障碍与损伤。
(3)基因毒性:药物导致基因的突变作用。
(4)特异质反应:个体对药物反应的特异性。
(5)光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
(6)药物依赖性:药物成瘾与精神依赖。
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选择性是相对的。
(2)药物的两重性。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特异性作用)
一、药物与受体的作用
1、受体
受体是与生物活性物质(神经递质、激素、活性肽、药物、毒素)结合并传递信息,引起生物学效应的跨膜或细胞膜内的生物大分子。与受体结合的物质为配体,也称第一信使。
● 受体理论:配体与受体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分化、以及整合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药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2、受体的特征
特异性:受体只接受特定的配体结合。
高亲和力:离解常数在nM的水平。
饱和性:受体蛋白分子数目有限,故结合配体具有饱和性。
可逆性:配体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3、受体的命名与分类
命名:
● 按特异内源性配体命名
● 未知内源配体,以药物命名
● 未知配体与药物,孤儿受体
分类:根据存在的部位
● 细胞膜受体
● 细胞质受体
● 细胞核受体
根据信号传导机制
● 离子通道型受体● 代谢型受体
● 激酶偶联受体
● 核受体
药物:
活化受体活性,激动剂 (agonist)抑制受体活性,拮抗剂 (antagonist)
4、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ligand-gated ion channels)
(1)分类 (根据结构特征)
● Cys-环受体类
● 谷氨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 环核苷酸受体相关离子通道
● 上皮钠通道相关离子通道
● 内向整流钾通道相关离子通道
(2)离子通道型受体生理功能
● 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引起电位变化
● 快速信号传递
● 重要的药物靶点
(3)结构特征以及代表性受体
● Cys-环受体类:5聚体围成中央离子通道;每个亚基4TM;N或C-端位于膜外;胞外结构域,每隔15个残基,存在一个Cys,形成Cys-环;配体来自胞外。代表性受体:nAChR, 5-HT3R, GABAAR, GlyR。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在中枢神经,参与调节突触的可塑性,学习与记忆。
抑制型突触系统,并参与调节神经元的兴奋
甘氨酸受体(GlyR)
● 谷氨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iGluR) 家族,包括NMDAR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AMPAR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 海人藻酸受体 (KAR)。
配体为胞外的谷氨酸(Glu);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但NMDAR对钙离子通透性较高; 4个亚基; N-端胞外,C-端胞内。
![]() |
![]() |
NMDAR
● 重要的兴奋性神经突触信号传递位点。
● 参与许多神经系统功能,如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
● 两个NR1和两个NR2形成四聚体通道,N端在胞外,C-端胞内。
● NR1和NR2有许多亚型。
● 对Ca2+的通透性较强。
● 激动剂有谷氨酸或天冬氨酸,还依赖另一共同激动剂甘氨酸 (Glycine)。NMDA是人工合成的选择性激动剂。
● 受神经系统的精密调控,含有Mg2+的阻滞位点,以及Zn2+、H+、精胺作用位点。
● 重要的药物靶点。
5、G蛋白偶联受体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
激动剂的结合经过G蛋白的转导,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1) 特征
● 最多的一类,超1000种,但有共同特征。
● 慢突触后反应。
● G蛋白为胞内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由α, β和γ 亚基组成三聚体。
● 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有腺苷酸环化酶偶联通路、磷脂酶C偶联通路、磷脂酶A2 (PLA2) 偶联通路等。
(2) GPCR结构
● 不同受体具有不同的结构。
● 单一的多肽链构成,7个跨膜区域。
● N端胞外,糖基化位点以及与其它膜外区域形成配体结合位点。
● C端形成G蛋白结合域。
(3) GPCR的分类 (根据结构特点)
● 视紫红质亚类,7个TM、N端外参与配体结合、C端内参与G蛋白结合与活化。
● mGluR/GABAB受体亚类,肽链长 (>1000 aa)、N和 C端含有大的疏水性结构域。
● 肠促胰液肽受体亚型,N端均有疏水性结构域,与之相连一条亲水性区域并含有多个Cys。血管肠肽、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受体等。
mGluR
(4) GPCR配体结合域
● 配体种类多样,从单胺类到多肽和糖蛋白,配体结合域复杂。
● 小分子配体存在配体结合口袋。
● 大分子配体先与N-端序列结合,再与胞外的功能域结合,受体结构产生大的改变。
(5) GPCR的G蛋白结合域
● 胞内区域,包括C端、TM5-6之间的内环。
● 调节G蛋白GTP/GDP的转换,活化G蛋白。
● G蛋白则用其α亚基C端末7个氨基酸与受体结合。
(6) G蛋白结构
● α、β、γ亚基组成的杂合三聚体。
● α亚基为功能性亚基,并带有GTP结合位点,具有GTP水解酶活性。
● 不同G蛋白α亚基的序列差别很大,功能有所不同。
● α亚基有3个结构域: G结构域,参与结合和水解GTP;螺旋区,参与包埋GTP; 与GPCR结合的C端序列。
● β和γ亚基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体。当G蛋白被激活时,βγ复合体与a亚基解离。
![]() |
![]() |
(7) G蛋白的分类
● 根据α亚基分类。4大类。
● Gs、Gi、Gq、G12。
● 5种β亚基和13种γ亚基。
(8) G蛋白的活化
● 失活状态,α亚基结合GDP。
● 配体结合。
● 引发α亚基结构变化。
● 减小GDP亲和力,GTP取代GDP。
● 蛋白复合体解离为三,受体、βγ复合体、结合GTP的α亚基。结合GTP的α亚基与βγ复合体分别激活下游的效应器。
● α亚基水解结合GTP为GDP而处于失活状态。
● 失活状态的α亚基与βγ结合形成复合物,处于失活状态。
活化态的G蛋白寿命较长,且快速刺激GTP/GDP的转换,故每个激动剂的结合可催化多个G蛋白分子。信号放大的第一步。
6、激酶偶联受体
● 受体本身具有激酶的活性或与激酶结合。
● 结构特征:单跨膜区段。
● 常见配体: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
● 产生效应慢,主要涉及细胞代谢、生长、增殖、分化、与存活等过程。
(1) 酪氨酸激酶受体
● 酪氨酸激酶受体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KR) 也称受体酪氨酸激酶。
● 配体为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等
● 胞内结构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磷酸化胞内域酪氨酸,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2) 酪氨酸激酶结合性受体
● 酪氨酸激酶结合性受体(tyrosine kinase associated receptor, TKAR)不同于TKR,其本身无酶的活性。
● TKAR激活后,活化结合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下游的信号通路。
● TKAR的配体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生长激素、催乳素等。
γ-干扰素受体
7、核受体
● 脂溶性配体:蛋白激素 (甲状腺激素) 与类固醇 (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维生素D、性类固醇)。
● 核受体为细胞内受体。
● 配体与受体结合,到达核内,刺激基因转录。
● 起效慢但持续长。
8、第二信使与信号传导
信号分子: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分子。受体的配体被称为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细胞释放的胞内信号分子,作用于效应器,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常见的第二信使:cAMP、cGMP、IP3、DAG、Ca2+、NO等。
(1) 腺苷酸环化酶信号通路
● 腺苷酸环化酶,ATP转化为cAMP。
● cAMP重要的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 PKA)。
●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相反为磷酸二酯酶 (PDE),催化cAMP生成5’-AMP, 从而终止PKA的活性。
● PKA和PDE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
(2) 磷酶脂C (PLC) 信号通路
● 配体(激素、神经递质、或生长因子) 结合受体。
● 活化PLC。
● PLC催化膜磷酸酯 (PIP2) 转化为两个重要的第二信使,IP3 (三磷酸肌醇)和 DAG (甘油二酯)。
● 甘油二脂活化激酶C (PKC)。
● 三磷酸肌醇引发Ca2+的释放,
(3) Ca2+信号系统
● Ca2+的多途径释放
● 所带电荷影响膜电位,直接改变细胞功能。
● 作为第二信使,与胞内多种底物结合,参与信号传导。
● 可与钙调蛋白 (calmodulin, CaM) 结合,激活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 (CaMK)、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等,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 Ca2+成像技术观察胞内微区域Ca2+信号。
(4) cGMP (环鸟苷酸)系统
● cGMP由鸟苷酸环化酶 (GC) 从GTP催化产生。
● 存在两种形式的鸟苷酸环化酶,膜结合性GC与可溶性GC。
● 膜结合性GC为酶联型单跨膜受体,具有环化GTP为cGMP的功能。
● 配体为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BNP)。
● cGMP为第二信使,可激活cGMP依赖性激酶(PKG)。
NO-sGC通路
● 一氧化氮合成酶合成NO。
● 活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
● GTP转化为cGMP。
● 激活cGMP依赖性激酶(PKG)。
● PKG磷酸化下游的蛋白,产生生物学效应。
● cGMP的作用可被PDE5或9终止。
二、药物与酶的作用
以酶为靶点的药物超60%。
三、药物与转运蛋白的作用
四、药物与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的作用
信号蛋白、结构蛋白、收缩蛋白、转录因子等。
五、药物与基因的作用
一些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与DNA共价结合,使DNA烷基化,干扰有丝分裂;多柔比星插入到DNA的两股链之间,影响DNA合成。这些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不好,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何特异性影响DNA转录过程是值得探索的领域。
人工合成RNA分子如小干涉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和微小RNA(microRNA miRNA),可以比较特异性地影响某个转录过程,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
通过化学以及物理变化为特征,而非结合于靶点。
1、渗透压作用
2、脂溶作用
3、化学作用
4、吸附作用
5、抗氧化作用
第四节 药物作用的量化
一、药物量效关系中激动与拮抗
1、量效关系
药物浓度与其效应之间的关系。
2、激动剂 (agonist)
激动剂是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产生生物反应的化学物质。
● 完全激动剂: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Emax)。
●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结合产生较小的效应。
● 共同激动剂:与其他激动剂一起产生所需的效果。
● 反向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并抑制受体的固有活性。
3、拮抗剂
阻断受体激动剂介导的作用的化学物质,其本身并不引起生物学效应。
(1) 竞争性拮抗剂
● 与激动剂结合位点相同,竞争性地抑制激动剂对受体的作用。
● 抑制程度依赖于拮抗剂的浓度。
(2) 非竞争性拮抗剂
● 与激动剂结合位点不同,抑制激动剂对受体的作用。
● 也称为变构调节剂。
![]() |
![]() |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1、量反应
药物剂量变化而产生的效应变化。
● 效价 (potency):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EC50)。 ● 效能 (efficacy): 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效能)。![]() |
![]() |
2、质反应
药理效应以阳性或阴性率作为计量表示。
3、治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率的比值。
第五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1.心理因素
2.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3.生理与病理状态的影响
4.遗传因素
5.种属差异
二、药物方面的影响
1.剂型、给药途径的影响
2.给药方案
3.药物相互作用
本章小结
1、药物的作用